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黔易库 医易同原 人天合一 智库名家 地球村 高端论坛
举报电话:13628562406  邮箱:1156356446@qq.com
点击排行
·日核污水排海罪 麻福昌361
·壬寅过去癸卯来,自强不息莫懈怠546
·贵州省易经研究会章程3333
·为何炒作伪国学  麻福昌3234
·人天合一新理念  麻福昌4481
·“美科学家发现人体新器官”读后4555
·太极诗词 麻福昌4467
·贵州省易经研究会入会志愿书(新)6003
·也谈炒作纷纭的陈寅恪“独立之精45
·传承创新基因云 全面创新无穷尽 184
热点图片

自觉以习近平文化思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

第一宝典易经奇 何须

贵州省易经研究会举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医易同原 >> 地球村 >> 正文
贵州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建设研究 贵州省易经研究会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
作者:黎斌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014    更新时间:2012-11-09
 

黎斌论文(点击下载)

贵州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建设研究

作者:  黎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当前贵州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迫切需要丰富的文化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支撑和推动。贵州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是构筑“贵州精神高地”、推进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文化。近年来,为了加强贵州民族文化建设,不少学者就贵州民族文化进行了挖掘和研究,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些研究较少涉及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与易经文化的融合建设研究。在这里,笔者试图作点探讨,以期促进“贵州精神高地”构筑,推进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贵州有着厚实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少数民族,世居少数民族17个。据2006年资料显示,贵州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为全省人口的38.98%,其中人口超10万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仅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居全国第五位;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2.3%,仅次于广西和云南,居全国第三位。布依族人口占全国总数的97.3%,水族人口占全国总数的93.2%,苗族人口占全国总数的49.8%。贵州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地理位置,培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建筑、民族工艺、民族艺术、民族习俗、民族饮食、民族服饰等构成贵州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作为研究贵州民族文化的社团组织,早在198912月就成立,23年来,为贵州民族文化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重大的贡献。

贵州不仅有厚实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而且还有厚实的传统文化,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易经文化等。贵州佛教兴起于唐,传布于宋,发展于元,繁荣于明,复兴于民国,主要分布在以梵净山为中心的黔东北地区。贵州道教也始于唐宋时期,明代是贵州道教最繁盛时期,贵阳的南岳山,镇远的中和山、青龙洞等是道教圣地。据考证,著名道士张三丰在贵州也留下了许多蛛丝马迹。贵州易学独具特色,贵州是中国大陆易经学术社团的发祥地,也是大陆易经学术的发展地,贵州在全国各省份中研究易经文化最早,贵州省易经研究会,由侯哲安、麻福昌等老教授共同发起,成立于198775日,是大陆第一个经批准成立的合法易经学术社团,比中国易经学会还早两年成立。经过25年的发展历程,贵州易学已形成了自已独特的易文化体系。这种独特的易文化体系蕴含着民族易、医易、水书易、生态易、综合易等丰富的内涵。

贵州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最大特征是什么?笔者认为是“融合”。这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融合:一是民族文化自身的融合。苗、布依、侗、土家等各民族文化和谐交融;二是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道教、儒教、易经等文化和谐交融;三是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和谐交融。

贵州传统文化目前有三个十分独特的“点”,值得我们去放大,值得我们去认真挖掘和宣传,值得我们结合民族文化去进行发展:一是佛道儒“三教合一”。典型案例有铜仁地名来源和镇远“青龙洞”。关于“铜仁”地字来源,据铜仁府志,元朝一渔人在铜仁锦江河中的铜岩脚下打捞出三尊铜像,分别是佛、道、儒三教的始祖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这说明早在元朝时期,佛、道、儒三教便在铜仁和谐共存。在全国,没有哪一个地名的来源体现了“三教合一”这一意义,而“铜仁”名字的来源却体现了这点。另外,镇远“青龙洞”也体现了佛、道、儒“三教合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典范之一。二是佛教的“最高领导”在贵州,在梵净山。梵净山金顶,“剪刀峡”将其“一分为二”,在两边的山顶分别建有两座古庙,一边是释迦殿,另一边是弥勒殿,中间一座天桥相连。如来佛是现在佛,弥勒佛是未来佛,从释迦殿通过天桥走向弥勒殿,寓意从现在走向未来——这是何等绝妙的寓意。同时也说明现在佛与未来佛的交接班在梵净山。一山之巅同时有象征现在和过去的两座古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此外,我国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等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供奉的只是菩萨,而贵州梵净山供奉的却是佛,佛是佛教里的最高领导。这足以说明贵州梵净山在佛教的地位更高。贵州梵净山不应是中国的第五大佛教名山,它理所当然应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第一大佛教名山,因为佛教中掌管现在的最高领导——如来佛,以及掌管未来的最高领导——弥勒佛,都在贵州梵净山。走进梵净山,不仅拥有现在,更拥有未来。三是贵州的易文化独特。不仅研究早于其它省份(贵州省易经研究会是我国第一个省级易经研究会),而且在自然山水方面体现了厚实的易文化。比如贵州铜仁的“九龙洞”和“六龙山”,名字中不仅蕴藏了丰富的“龙”文化,而且还蕴藏了丰富的易经文化。《易经》认为,数字中“九”是最大的阳,“六”是最大的阴;八卦中“乾”是最大的阳,代表“天”;“坤”是最大的阴,代表“地”,“一阴一阳谓之道”。《周易·乾卦》通过对龙所处不同状态的生动描写,将事物发展划分为由低向高的六个不同阶段,这是“六龙御天”的自然出处。同时乾卦的九五爻辞曰:“飞龙在天”,这是龙升腾的最高阶段,也是“九五至尊”的出处。可见“九龙洞”和“六龙山”蕴藏了厚实的易文化,是易文化在自然山水方面的诠释,这一“特点”在全国、全世界罕见。

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建设促进优势互补

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虽有其差异性,但有很大的共通性、互补性,。两种文化同属文化范畴,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都作用和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民族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文化,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的创造,影响着特定的民族,特定的人群。佛教、道教、儒教、易经等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创造,具有广大影响性。这类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度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历史阶段的主流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

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和优势,具有不同的“场气”、“人气”和“能量”,如果将两种文化进行融合建设,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使其功能互补,而且还可以聚集更多的“人气”,带来良好的文化产业效果,促进贵州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协调发展。从当前国内情况看,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等四大佛教名山,佛教越来越产业化,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但这些地方缺少民族文化,而贵州不仅有厚实而独特的传统文化,也有厚实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如果我们将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建设,不失为一大创新。从贵州情况看,近年来民族文化产业虽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目前存在着“小、散、短 ”问题,未能形成很好的规模效应,民族文化产业的链条发展还很短,缺乏创新。比如铜仁,近年来通过强化对外宣传,特别是一些大型活动的举办,梵净山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全市旅游收入也高速增长。但同时也存在一个突出问题,这就是“过水丘”问题。表现在大量的客人在游梵净山后,不在铜仁留下来,而是赶到临近的湖南凤凰去吃住、去消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铜仁市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如何把游客留下来,除了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宣传外,我们应重点实施“文化留人”战略,特别要用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来留人。关于这点,湖南凤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可见,推进贵州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建设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打造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有利于构筑“贵州精神高地”,而且也提高贵州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促进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建设的模式与路径

如何将贵州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促进贵州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集中化、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模式和路径。

一、创新发展思维和理念,把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建设纳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体,在开发贵州民族文化的同时,开发贵州传统文化,利用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建设,来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道德文化水平,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二、创建“贵州传统文化博物馆、图书馆”,或在现有“贵州民族文化宫”内增设“贵州传统文化博物馆、图书馆”。将分散在全省各地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有关物品、文物、文献、图书、资料等集中起来,以便统一整理、保护、研究和展示,让外来游客集中地、直观地了解贵州厚实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增强游客对贵州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

三、在“特”字上做文章,加强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综合捆绑挖掘、研究和宣传。重点挖掘、研究和宣传贵州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面。重点宣传前面笔者提及的几个“点”,比如各民族文化和谐交融、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和谐交融、佛道儒三教合一、梵净山金顶独特的佛教文化、独特的易经文化等,力求以“特“制胜,以“特”留人,以“特”促发展。

四、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着力培养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综合研究人才。当前贵州研究民族文化的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研究贵州传统文化的人才更是短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体制和机制。一是整合民委、民宗局、高校、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贵州省易经研究会等资源,加强对这块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二是创办“贵州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论坛”刊物。为热爱贵州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一个理论探讨和交流的平台。这有利于促进贵州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丰富。三是申办“贵州佛学院”和“贵州易经学院”,或利用现有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孔学堂等高校和平台举办佛学、道学、儒学、易学等讲座或培训班,为贵州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建设培养人才。四是定期举办贵州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研讨会。广泛邀请国内、国际的民族学专家、国学大师、高僧大德等到贵州来研讨、弘扬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

五、加强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产业化综合建设。一是加强贵州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旅游线路建设。综合开辟和发展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旅游线路,加强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工艺品、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加强民族歌舞、绝技表演,加强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二是成立“贵州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服务中心”、“梵净山国际佛教易经服务中心”,开办贵州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讲座,为游客提供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服务,重点为高端游客和外来客商提供易经知识服务、易经预测服务和易经风水服务。通过采取开发、建设、宣讲、服务等综合措施,促进贵州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产业发展。

总之,当前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构筑“贵州精神高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为贵州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建设带来了机遇,带来了平台。我们要积极抢抓机遇,加强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建设,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012118

分享 |
文章录入:admin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返回首页

    Copyright www.cnyijing.net 版权所有:贵州省易经研究会
    [黔社字第0100-132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5200007457481524]
    邮箱:1156356446@qq.com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2007752号-1